• 扫描添加
    •  
    •  
    •  
    •  
    当前位置: HOME > 国家政策
    张雪峰称目前人才观过于偏激 强调培养蓝领
    发布时间:2017-07-26 11:21:33

    人物小传:朱清时,1946年生,四川人,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。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、中科院院士、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。主持创建中科院选键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。

        社会需要教授,也需要厨师

        记者: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。很多大学都把目光放在培养博士硕士上,您怎么看这个问题?

        朱清时:人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,从狭义上说的是科学家、教授、政治家、首席执行官等高层次人才。广义上说,在某一个行业里能够做得比别人好就是人才,行行出状元,行行都需要一流的人才。

        一个国家、一个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,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、教授、政治家等,更要有高素质的工人、厨师、飞机驾驶员等高技能人才。大学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。现在我们社会的人才观有偏激之处。一些高校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盲目强调博士学位,认为培养博士越多越好,忽视了各类人才都要均衡配置的科学人才观。我国高校仍然缺少优秀人才,而且人才结构不合理,主要表现在国内许多高校,包括工科院校,普遍缺少培养优秀技术员和高级技工人才的氛围。

        记者:要培养创新型人才,目前高校的培养机制上存在哪些问题?您认为高校目前进行的改革应该如何发力?

        朱清时:中国的高校改革需要大力发展社区学院,设置实用专业,比如烹饪等社会生活需要的方方面面技能,培养实用专业的技能型人才,把大家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实用专业型人才。另外,还要改革我国现行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。长期以来,我们都是以教师为中心,用灌输方式教学生,特别强调知识的连贯性、系统性和完整性。它虽能使学生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,然而在知识“大爆炸”的现代,再用这种灌输方式教学生,学生的负担就过重了,就会像爱因斯坦形容的“大学教育并不总是有益的。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,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,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。”

        大学阶段,需要站起来四面观望

        记者:新学期开始了,又有很多高中生跨入大学校园。大学生要朝着创新型人才方向努力,您能不能给些忠告?

        朱清时:大学生之所以为“大”,是因为他要学会自主学习、自我设计、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业。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曾说过:“在中学阶段,学生伏案学习;在大学阶段,他需要站起来四面观望。”这就是说,大学生要自己站起来独立行走,要认真地认识自己,审视周围的环境,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,只有知道自己以后想做什么、要做什么,才能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。

        大学生要成为人才,我认为关键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。首先是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。学生要利用学校的资源,培养自学的能力,当知识不系统连贯时要善于自学,自己看书钻研把问题弄明白。其次要训练直觉和洞察力,能够在复杂环境中抓住问题的关键,在学校大环境下,要善于接触一流的学者,看他们是如何学习、工作和思考的。还要具备在注意力集中下的勤奋,就是我们说的用心和刻苦,既要刻苦更要用心,训练善于发现机遇和抓住机遇的能力,随时做好准备迎接机遇,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。

        记者:就业难已经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严峻考验。您觉得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就业与成才?

        朱清时:1998年时,全国有1000所大学,现在是2300所大学,在校生是1998年的4倍还多,而教育专业的多样性却没有增加,结果4倍人去竞争同样多的职位,必然导致就业难。

        另一个就是现在的就业观。一些大学生找工作过分浮躁和狭隘,太过急功近利。一定要找当领导、技术主管、薪水高、工作条件好、区位条件好的岗位。我1968年大学毕业,分到青海当工人,也就是这一代人说的三线、内地边远地区。如果到这些地方就业为大学生比较普遍接受的话,就业就不会太难,西部边远地区很需要人才。

        一个人的成才,除了在大学,更多的时间是在社会,是在工作中成才。有的学生在学校成绩很好,但在工作后没有表现出很强的能力,有的学生在学校成绩一般,工作后却能力很强。一个人的成才和成功最终取决于他的直觉和洞察力,他发现机遇和抓住机遇的能力。

        把握机遇,需有良好的洞察力

        记者:要成才,发现和把握机遇的能力都很重要,一般人对此都有欠缺。您对此有何心得?

        朱清时:每个人抓住机遇和创造机遇的能力不同,最终成果不同。就科学而言,一个学科领域中大的机遇是几百年一遇,中等机遇也可能十几年、几十年一遇,人的一生中小机遇不断。大的机遇是历史和社会造成的,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,都与这类大机遇有关。如果牛顿不是生在他那个时代,早生200年,他不可能得出万有引力定律。因为伽利略和第谷等人的观察数据还没有出来。他晚生100年,别人可能已经把这个发现做出来了。

        去年杨振宁先生在我校作报告,讲到现在频繁庆祝理论物理学大师诞生百年,就是因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生的物理学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逢物理学领域发现“金矿”——出现大机遇的时代,到50年代杨先生开始做理论物理研究时,他认为只剩下“银矿”了。杨先生认为,现在做理论物理,可能只有“铜矿”,在应用科学和交叉科学领域可能会出“金矿”。我同意这个看法。要想在科研上有大作为,不能怪父母把你生得不是时候,没有遇到机遇,而要善于发现和把握机遇,一定要善于审时度势,看清科技发展的大趋势,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里有“金矿”。(记者 何聪)

    北京大学副校长:高校应培养更多蓝领

    “大学校长国际论坛”8月26日在成都举行,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发表演讲时,都提出大学今后应该大力提倡职业教育,培养更多蓝领。

        此次论坛由四川大学主办,邀请了50所中外知名高校的校长和专家,共同探讨大学在21世纪的发展战略和模式。

        海闻认为,我国高校以前偏重于高层次的教育,没有把技术工人叫作人才。随着中国已进入工业化社会,人才的概念必须要更新,大学的责任不光是培养研究型人才、管理型人才,还要培养一大批能在新的产业中发挥功能的技术型人才。

        他直截了当地把观点归纳为:我们的大学需要培养更多蓝领。

        随后他指出了一个妨碍培养蓝领的问题:目前高校的很多专业是从师资来设计,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,偏重理论,缺乏应用性,导致大学在经济改革中成为落后的一部分,这也是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的原因。

        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也认为大学应该进行分层次的教育。他分析说,从1998年到2005年底,中国的大专院校由原来的1000所增加到2300所,在校生从623万发展到2300万,虽然有更多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,提高了国民的素质,但也给人们带来深思——现在许多大学都想办成培养研究生、博士生的研究性大学,但由于师资力量、教学设备等方面跟不上,不但造成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,还同时削弱了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个层面的工作。

        如何加强对蓝领的培养呢,两位校长都谈到美国的社区学院可资借鉴。社区学院相当于我国的大专。二战后,美国政府为了帮助国民就业,创办了两年制的社区学院,成绩优异的毕业生可升入普通大学继续学习,而成绩一般的学生可立即工作。

        海闻说,现在中国的大专不受人重视,实际上在美国,社区学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朱清时强调,美国的3000多所大学中,社区学院占41%,社区学院的优势是容量大,学费便宜,教育成本低,同时给在职人员提供了机会。 (闵捷)

      北科大毕业生重新读中专 称想掌握一门技术

      3年找工作的经历,让他意识到掌握一门技术的重要性

        16日,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新生报名入学。一名北京科技大学毕业的本科生,在工作3年后,又来到该校报名就读,成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一名中专学生。此事在学校引起不小的轰动。

      我想掌握一门技术!

        在学校招生办公室,记者找到了刚办完入学手续的汪洋。今年27岁的汪洋,家住贵阳市。2003年从北京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系本科毕业,先是在北京一家期货公司干了半年,又转投香港驻京的一家灯饰公司。

        7个月后,他就升到了业务经理的位置,但让汪洋苦恼的是,自己的专业知识很难用得上,工作中找不到感觉,压力很大。

        2005年5月份,他辞职回到贵阳找工作。然而,受所学专业限制,找工作“高不成低不就”。相反的,他发现,一些技术人才却非常抢手。几经周折后,汪洋决定:要好好学门技术。

        回想大学毕业后这几年的经历,汪洋说,他参加过很多招聘会,让他印象深刻的是,像他们这种本科生,工作并不好找。相反,一些技术性很强的工科专业,就是中专生都很吃香。他了解到,中国在数控技术应用方面的人才十分短缺,于是,便作出了这样的决定。

        大学学习并不多余

        据汪洋介绍,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时,父母对他的决定表示支持。但是,真的要重新来中专读书,去和一帮比自己小得多的学生一同学习,他又有些犹豫了。经过3个多星期的考虑后,才下了决心。

        四年的大学本科生活,汪洋这样看待:“大学四年的学习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,让我学到了很多其他地方无法学到的东西。没有大学四年,我觉得我的人生有些残缺。但3年多的社会打拼让我认识到,自己要是掌握了一门技术,实实在在地干点事情,不管是现在,还是将来,过得都会比较踏实一些。”

        在采访中,记者发现来自清镇的学生黄锡欢和汪洋有着类似的经历。2003年,他从贵州财经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大专班毕业后,在清镇市某单位作为合同工工作了2年多。2005年9月,他也辞去工作,来到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报名就读。

        中专专业定位适当

        对于北京重点大学毕业的本科生,竟然返回中专学校来学技术,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主任陈韵觉得有些意外。陈主任说,汪洋报名的专业,本来学制为4年,考虑到汪洋是本科毕业,学校经研究决定,让他免修前两年的文化课程,直接从3年级读起。

        随后,陈主任告诉记者,中专毕业出来的学生姿态低,定位准确,有技术在手,因而大多数中专生比大学生更好找工作。对于他们学校来说,每年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在95%以上。


    {dede:include file='plus/comment.htm' /}
    留言内容
  • 名称 / name     
  • 手机 / phone   
  • 电邮 / e-mail    
  • 留言内容 / production